第(2/3)页 岳盈盈,朱月蓉,吴婉儿。 他们的身影仿佛依旧萦绕在他的梦中。 他曾经是那样的年轻,年轻得几乎能征服整个世界。 可如今,他早已变得衰老,身体和精神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日益疲惫。 许多夜晚,徐闻会在孤寂的宫殿中,望着那些曾经的遗物,回忆起过往的风光和欢乐。 那些欢笑声、争斗声、岁月的潮汐似乎都在那一刻回响在他耳畔。 他的心,渐渐沉静了下来,仿佛整个世界都已经远离了他。 自那开始,徐闻开始自称寡人。 大明的藩王,在正式场合皆可自称寡人,亦可称孤,私下以吾、我自称,随心而欲。 徐闻终于体会到,人生的最终归宿,不是荣耀,不是权力,而是孤独的面对岁月与死亡。 他曾是大明最具权势的王者,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,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者,一个孤独的老人,坐在空寂的宫殿中,回望一生。 成化二十三年,徐闻终于熬到了百岁。 这一百年,曾见辉煌,也曾历风雨,纵使岁月荏苒,依旧不能抹去他在人生巅峰时的光辉。 这次寿宴在北京举办,徐闻不想再折腾回东瀛东都了。 余生就住在大明本土,等待最后的归宿。 什么时候死了,随时可以抬进万寿山越王陵。 百岁寿宴在北京盛大举行。 徐闻坐于正厅,身着亲王五爪龙袍,神态威严,周围是成群的子孙和朝廷百官。 如往常那般,大明的贵族、官员们纷纷齐聚一堂,争相祝贺越王百岁寿辰。 四周的宫殿金碧辉煌,典雅庄重,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了欢声笑语。 徐闻的子孙们个个神采奕奕,众星捧月。 看着数百位子孙后代满怀敬意的模样,徐闻心中虽有些许感慨。 漫长的岁月,故人早已死光了,只有子孙在身旁。 他不再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也不再是那个雄心万丈的大明权臣。 曾经的朋友、妻子、亲人,都已经离他而去,甚至连在座的子孙后代,似乎也无法让他内心的一片空缺填补。 徐闻望着眼前的百官和身边的亲人,心中涌上的是无尽的感慨与荒凉。 这个世界,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他重新感到温暖。 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,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,连同徐闻的岁月一起消失在时光的浪潮里。 临近宴会开始,成化帝朱见深亲临。 除却九十大寿曾在东瀛举办,其余寿宴,皇帝必定亲至。 虽权在手,然礼数不敢怠慢,必得亲自前来,表明对老王爷的敬重与感谢。 成化帝身着龙袍,容貌刚毅,气宇轩昂。 少年时的稚嫩,早已消失殆尽,眼前的帝王气度非凡,仿佛早已阅尽世事,成为一位智勇双全、深得民心的英明君主。 随着他的步伐,四周顿时静谧,众臣纷纷行礼,恭敬有加。 大明的国运,靠着这位帝王的决策与智慧,稳步前行。 站在成化帝旁边的,是皇太子朱佑极。 此时的朱佑极,年约十六七岁,英武不凡,面容清秀,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凌厉的气魄。 朱佑极与父亲成化帝并肩而立,气质威严,目光如剑,那双眼睛,闪烁着无畏与自信,给人一种将来必成大器的预感。 徐闻在这少年眼中,隐隐看到了太宗文皇帝朱棣的风采。 皇帝和太子亲临,徐家子孙们纷纷站立相迎。 徐氏子孙中,一个重瞳少年惹人瞩目。 正是十年前被徐闻赐名的徐煌。 他比太子朱佑极年幼七岁,尽管站在人群中,显得平平无奇,但眼中那份不同寻常的神韵,还是让人一眼就记住了他。 成化帝只是淡淡地扫了他一眼,并未发言。 但从那一刹那的眼神中,少年徐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迫与期许。 宴会的气氛愈加热烈,祝贺的声音此起彼伏,笑语飘扬。 整个大殿弥漫着浓厚的节庆气息,金碧辉煌的灯光照耀下,宾客盈门,气氛极为热烈。 在众人的祝贺声中,越王徐闻端坐在主位,眼神深邃,偶尔扫一眼来宾,似乎想要永远记住他们。 他已百岁高龄,四周的喧嚣与热闹,似乎远离了他那平静如水的心湖,尽管脸上始终保持着稳重的微笑,内心却不免泛起一丝苍凉。 宴会继续,百官纷纷上前,依次献上贺礼,祝贺越王百岁寿辰。 第(2/3)页